发布时间:2025-03-10 17:35:33    次浏览
青海新闻网讯“今天的红薯可真甜。”听到老人说出这句话,身边的医护人员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说出这几个字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或许并不困难,然而对于80岁的魏宝秀老人来说却是极其不易的。去年9月,魏宝秀老人来到西宁市城西区青年巷社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起初,由于患有小脑萎缩,老人不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也丧失了语言交流的能力,基本属于无意识状态,经过一年多的专业照顾与护理,老人已经可以说出简单的话语,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母亲患上这样的病,身边需要有人日夜照顾,因为工作的缘故,我们做儿女的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来到这以后,觉得这里不仅医疗人员很专业,而且护理人员都对她很有耐心,看到母亲现在的转变真的很开心,这让我们工作起来也少了许多后顾之忧。”魏宝秀的儿子说。然而像魏宝秀这种情况的老人却不在少数,随着人口老龄化浪潮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空心化和大量空巢家庭的出现,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以社会养老取代部分传统的家庭养老势在必行。为了真正让老有所养、老有所托,经过5年的建设与试点运行,城西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已有20个,完全覆盖到了每个社区,总面积接近3700平方米,共设置床位200张,配备有老年休息照料室、健身活动室、配餐室等,其中固定入住的老人已经达到了90余人。“这里有人陪我说话,大家可以一起下棋、看电视,还有护理人员推着我出去遛弯,我觉得特别的踏实和快乐,感觉这里有家的味道。”在新宁路西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住的贺雄老人说。76岁的贺雄患有腰肢间盘突出导致下体肌肉萎缩常年瘫痪在床,由于妻子的过世和子女忙于工作不能长时间的陪伴,老人患上了自闭症,不愿与任何人交流,经过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一年的照顾和心理疏导,老人不仅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许久不见的笑容也挂在了脸上。为了更好地给有需求的老人提供照顾,所有日间照料中心也摆脱了日间的限制,为他们提供了住宿的床位,24小时都有专人看护,让家远的老人免于奔波,并且专门为失能与半失能老人设置了服务点,配备了更多的医护人员,让每个老人都享受到贴心的照顾。“我们更需要专业,需要懂得沟通去了解老人的心理,真正的将社会养老做成家庭式养老,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给他们亲情感,让他们觉得这就是一个家。”西宁市城西温馨阳光托老所负责人高宗慧说。